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4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治疗骨折与术后合并的骨不连,至今仍是骨创伤领域的难题之一。研究分析当前的学术思想,探索更接近骨愈合规律的理念与技术,是必然的学术趋势。1当前骨创伤理论与技术1.1AO从20世纪50年代起,AO组织提出解剖复位与骨块间坚强固定与加压的概念。50年间,由于伴随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和内固定形式的进步,业已成为治疗骨折与骨不连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发现了存在并需继续探讨的若干问题。(1)偏心类的固定模式,如加压钢板,其疗效超越一般非加压性钢板。但同时也发现:①内固定期间,骨质萎缩,骨痂纹理凌乱或难觅骨痂;②钢板…  相似文献   
2.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桡骨远端骨折为全身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整个骨折患者的1/6,多见于老年患者。收治了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的患者28例,分析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998-2004年,共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病例28例,其中桡骨远端粉碎骨折7例,骨不连21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4例,女3例;年龄21~65岁,平均41.3岁。其中石膏固定导致骨折再移位4例,外固定支架固定导致骨折再移位2例,克氏针内固定导致再移位1例。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4~70岁,平均55.7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7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单纯克氏针固定2例,外固定架…  相似文献   
3.
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骨折类型、力学分布、冲击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冲击载荷为0~8000N,峰值8000N,时间自0~40ms,分析主应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冲击载荷作用于单侧髂前上棘时,0~10ms主要的应力沿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分布,在冲击后期10ms以后,骶髂关节、髋臼和耻骨支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分布;作用于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时,0~20ms主要的应力沿髂骨纵行传导,应力分布并没有在冲击峰值10ms时达到最大,而是从20ms之后,应力开始向骶髂关节、双侧耻骨支、坐骨支以及髋臼等部位传导并可见到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以及进一步明确骨盆内在应力值分布。  相似文献   
4.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及酶切鉴定,拟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重组腺病毒载体,以便利用局部基因治疗方法进一步在体内获得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含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全长cDNA质粒pUC118.BMP-7由第一作者构建并保存。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克隆至pcDNA3.1/CT-GFP质粒中。酶切回收的BMP-7/GFP基因片段,克隆人pAxCAwt腺病毒载体后,共转染大肠杆菌LE393,获得腺病毒重组质粒,大量扩增后转入293细胞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用病毒上清液感染293细胞及Hela细胞,293细胞受病毒感染而Hela细胞无明显病毒感染现象的克隆初步判定为重组腺病毒株。 结果:①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的获得:KpnI及XbaI双酶切、琼脂凝胶电泳检测可见2条带,略小于500bp的条带是长度为430bp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略大于2500bp的条带是长度约为2600bp的pUC118。②重组质粒pcDNA3.1BMP-7/GFP的构建:所挑选的5个转化子均可见略大于1000bp的条带,全部为阳性克隆。③重组粘粒pAxCAwT.BMP-7.GFP的构建:所挑选的5个转化子中2个可见大于1000bp的条带,为正向插入的阳性克隆。 结论:多聚酶链反应及酶切鉴定证明骨形态发生蛋白7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并包装出重组腺病毒,为骨损伤疾病进行原位组织工程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骨不连的内固定方法。方法:根据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及骨折端的应力情况,利用镍钛生物记忆材料的特殊力学行为,设计一种专门处理此类骨折、骨不连的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临床上采用该接骨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例,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2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3例,女2例;年龄44~65岁,平均51.3岁。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4~70岁,平均55.7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8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外固定架固定1例,石膏固定2例。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本接骨器具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初期产生的最大环抱持骨力12.82MPa,纵向压力13.6MPa。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3年。1例出现切口软组织的浅表感染,经局部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腕关节伸屈活动范围120°~140°,术后6~10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无成角畸形、骨折再移位出现,无骨不连发生,取出聚合器后无再骨折。结论: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符合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可以在骨折端产生持续纵向加压的作用,具有抗剪力、抗折弯力、抗分离、抗旋转作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新型植骨方法结合内固定治疗上肢骨干骨不连。方法:本组肱骨、尺桡骨、锁骨骨不连93例(107根),其中肱骨50根,尺桡骨28根,尺骨14根,桡骨11根,锁骨4根。利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提供的良好植骨环境,取自体髂骨植骨或辅以同种异体骨植骨,采用夹板式、播种式、钻孔填塞式植骨及必要时骨折端之间加垫植骨以尽量减少骨短缩或缺损。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定期摄x线片复查。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25年,植骨均在术后2.5~6.0个月、平均3-8个月全部融合,达到骨板样骨替代,无骨髓炎、骨不连、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新型植骨方法结合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上肢骨干骨不连,可达到有效、充分、稳定植骨,是治疗上肢骨干骨不连新型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顶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锁定接骨板结合人工骨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由美国WRIGHT公司生产的MIIG115或X3)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采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20~72岁,平均49.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32例,Ⅵ型2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2例,摔伤11例,重物压伤3例。其中开放性损伤6例,包括GustiloⅠ度4例,Ⅱ度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例,侧副韧带损伤7例,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为5~21 d,平均7.9d。术后根据骨折类型及手术固定情况,早期在连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MP)机上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或石膏外固定。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4个月。56例均为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4.5个月。根据Lysholm功能评价标准,优45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4.6%。结论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提供持续而稳固的固定,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的改变,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塌陷,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AO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应用AO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1例,按AO/ASIF分类:C1型7例,C2型18例,C3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AO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尽早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优9例,良1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3.9%。结论采用后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AO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损伤控制方法救治的3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资料。结果运用损伤控制方法成功救治30例,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5例。2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6%。结论应用DCO的方法处理可以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